当前位置:71优秀范文>目送读后感1000字(精选11篇)

目送读后感1000字

2022-06-22 03:44:17会员整理

篇一:目送读后感10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的一生,永远都在追逐别人的背影。可是,当你转过身,你会发现我们的身后一直都有人在默默等着你。我们的身后永远都有坚强的后盾,他们不辞辛劳,不求回报,我们却并没有能真正给予过他们什么。他们在你一次又一次的离开中,目送着你的背影,不曾挽留,不曾后悔。你是否转身看过他们呢?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当你真正转身看他们时,原本黑发如墨,如今却雪鬓霜鬟。岁月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却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他们望着转过身的你,只有微笑罢了,可是内心的酸楚又有谁能知道呢?世界上一直在等你的只有父母,世界上一直默默无言守护在你身边的只有父母,世界上一直时时刻刻在乎你的只有父母。

龙应台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夏天微凉的风吹拂着我的面庞,翠绿的柳树迎风眺望远方,它跟我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就站在那棵柳树下,望着我渐行渐远的背影。我转过身去看她,她的目光在我身上随着我一寸一寸挪移,眼里是愧疚和不舍——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她没有陪我一同前往。因为她知道在那边,在山的那边,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也在等待着她。我有一丝小小的失落,却还是独自踏上了去学校的路,因为我知道“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的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去接受失败,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人关心着我们,他们都在等着我们。可是这条路注定是孤单的。来来往往许多人,终究只剩下你自己去解决这条路上发生的事,没有人能代替你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坦然接受现实,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路上的磕磕绊绊是避免不了的,跌倒了就站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没有人能一直陪你到最后,这条路上始终只有你一个人,他们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会勇敢,学会感悟。愿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我们各自安好。

前方的路不好走,但是沿途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等着我们,你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条路上只有你自己。“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篇二:目送读后感1000字

痛哭造成的头晕目眩的感觉还没有消失,尽管现在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我面朝卧室的门站着,神情恍惚,正要去开门的手又放下了。我从来不甘心在母亲面前服软,尽管昨晚的争吵先错的是我。妈妈最近越来越令人捉摸不透——我只是忘记做了三道数学题而已,可她却向我发这么大火——难道是我“叛逆”了?昨天晚上我只是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她却以为我不懂事……我不打算走出去,谁知道下一秒钟她会不会对我发射高压炮弹呢?

走向阳台,太阳已经升起,柔和的初阳洒在书桌上,那本封面破损的《目送》反射出一片白色。我又拿起了它,随手翻开。心中有别的事情,看书是无心的。“天微微亮,他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越来越瘦,脚步越来越轻,声音越来越弱,神情越来越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三遍了,每次读到这里心中总会有一阵波澜。不知道为什么,我再一次读到这里时,眼泪没有预兆地夺眶而出。我们自以为已经长大,不服父母的约束,但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再能像小时候那样与父母亲密无间。父母在慢慢老去,作者说“不必追”,难道就是像我现在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地去追,去珍惜这样美好的时光呢?

我凝视着书页,上面有一张龙应台母亲的照片,看到她,我又想起了我的外婆。说外婆家在千里之外,一点也不夸张。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次外婆竟然千里迢迢从曲阜赶来。她来的前一个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得翻来覆去。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外婆到来我本不该这么高兴。每天从我背起书包www.71best.cn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唠叨了:“上学去了啊?外面冷,要不再加件衣服?”放学回来,要是碰巧她在楼下散步,准会说:“书包太重了,要不我来拿吧?回家先喘口气再写作业啊!”她有点像播放机,每天在固定时间播放同样的内容。有时我实在不耐烦了,便会偷偷地瞪她一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不忍心光明正大地去“瞪”。

那个晚上,我跟她说想去邻居家串门。在她一如既往的叮嘱声中,我抓起外套穿上鞋子就往外跑。下了几级台阶,我忽然发现楼道的白墙上映着一道光,便转过头去看——是外婆!客厅昏黄的灯光下是她那张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脸,她的眼睛已被岁月侵蚀得没有了光泽。她知道我怕黑,于是为我留了一道光。外婆看着我,我看着外婆,我知道她要目送着我走到朋友家才安心。我突然觉得这个熟悉的老人是这么可爱,希望外婆不要知道我曾经嫌弃过她……

“我下去遛狗了啊!”门外妈妈的喊声把我拉回了现实。“快点回来!”我说。“好的。”

“嘭——”随着关门的一声脆响,我放下手中的笔,跑到窗台边,等待着妈妈和旺仔(我家的狗)出现在视野中。今天的一切都似梦一般,我甚至不知道我和母亲的矛盾是怎样化解的,仿佛前一刻还是那个在卧室门口徘徊的忧郁女孩,但是和母亲的冲突却似乎那么遥远。

外婆又回曲阜去了,但是从那个晚上起,我再也不怕黑了,因为我知道,总会有人在默默地为我照亮。现在我用目光给妈妈照亮,目送着她们走在公园的小路上。

不知道妈妈是否看到了我的目光?管她呢,反正她的背影看起来好幸福………

指导老师:陆红梅(公众号:浙里少年)

篇三:目送读后感1000字

有情怀,有生活,有领悟。父母、子女、兄弟、朋友,生活形形色色大多离不了如此几样。我们有时候不懂,得到又失去,相遇又离别,这生活她变幻莫测,到底为了什么?

读《目送》,有感动,有惊异,又不时地在学习,我们的人生太短,于是在书里初次体味那些朦胧的意境。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的记忆里永不可消却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站台送别,父亲笨拙地背影,那份父子之爱在我们心里平添暖意。然而,龙应台写下的却是一道道背影里的无奈与悲凉。不断的送别中送别者的寥落与离开者的沉默,大概都凝聚在那句“不必追”里了吧。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一个亲生的兄弟和姐妹,甚至从未体会过与同龄人日日夜夜共同成长的生活。我们不知道,人到中年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究竟是怎样的心境;我们或许看过自家父母与兄弟姐妹的相亲相爱,亦或是陌生疏离;又或许看过新闻里刀枪相向的兄弟;我们或许疑惑不已,于是翻开手中书籍——终于得知,兄弟与姐妹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的岁月静好。

“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我们降生在没有动乱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陆,和平是我们所知道的,国家的发展与日益强大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仅仅知道和平鸽衔来了橄榄枝,大地一片祥和,没有硝烟与战火,喧嚣里满是幸福的歌。我们却不知年幼的我们竟如此无知啊!“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就像如今的东北仍有未被发掘的毒气弹,这其中的悲哀,究竟是这大地的无声哀叹,还是人类自己默默承受的凄凉?

“老天,你为什么没教过我这生死的一课?你什么都教了我,却竟然略过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课?”我看着作者询问苍天,我试着揣度,那一刻,看着即将逝世的父亲,她的心中是悲伤还是放下呢?我未曾亲眼注视死亡,我仅仅一次一次的听说,曾经与我说过话的人,曾经与我一起玩耍的人,她已不在人世……而我所体会到的,是周围人强加给我的极度悲伤。我不知道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死亡,我也一直难以理解为何一个人会在这世界上凭空消失,留下的仅仅是人们对他的思念,或是早已泛黄的照片。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才慢慢了解,面对死亡,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唯有放下与释然,才是最好的表达。

母亲的老,父亲的逝,儿子的成长,兄弟的共行;或是自然的变换,生活的变化,鲜花的盛开,远古动物的灭亡;又或是国民军的流亡辗转,战火留下的死亡的痕迹,时间的飞奔流逝……我们也曾经历过的,未曾经历过的,或者永不能经历的那些世事无常,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

书的封底写道“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亦或是一本人生之书,有亲情,有友情,有生与死,有毁灭,有缠绵的生活。

篇四:目送读后感1000字

《目送》这本书,我阅读了很久,因为书中的很多片段总是能让我回味很久。在第一部分中,龙应台写出了她与父母孩子之间不一样的亲情。而其中他与儿子华安、华飞还有母亲之间的感情最让人最捉摸不透。

书本的第一篇《目送》的开头就写到了龙应台和儿子华安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临别前没有回头看母亲一眼;上学不愿与母亲一起,即使同车也要戴着耳机……在后面文章中,龙应台又谈到与儿子华飞的故事,读起来,着实让人有些奇怪。

在《十七岁》一章中,华飞种种“嫌弃”母亲的行为看似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就会发现这已经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在《爱情》一篇中,华飞把他所谓的“爱情”说得头头是道,让母亲十分诧异,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有“代沟”吧。

这使我想起之前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一个片段:一个母亲苦口婆心的对眼前一身打扮时尚,话里还带着几句英文的留学回国的女儿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省吃俭用供你上大学,可不是为了让你有一天可以在我面前表现得高高在上!”

这句话又让我联想到华安和华飞。十七八岁,青春最好时,这时的人总会和父母有些别扭,包括我们这些刚上初一的孩子,都觉得自己长大了,感觉父母的很多东西都太“老派”。想摆脱父母的约束,不认同父母的想法,或像华飞一样“嫌弃”他们和自己不在一个时代。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无论我们怎样任性,他们都会一如既往的爱着我们。

看看龙应台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这位老母亲很多事情都已经不记得了,甚至连她的“雨儿”都会忘掉。她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培养出了三个博士和一个优秀的商人。记得在《散步》一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的走。”从“乖顺”、“任”这些词中都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依赖。她现在像个小孩一样,听“雨儿”的话,就像孩子们小时候总是很听她的话。我觉得孩子有父母之间的交往是很有趣的,像是一个循环。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你的父母也会像孩子一样跟着你,因为,爱是相互的,谁都一样。

而更令母亲念念不完的还有她的“家”。读到《回家》一篇,我十分感动,是母亲对家最真实的渴望打动了我。她要的“家”,是一段永远回不去的时光——过着最平凡的生活,和所有的家人一起,就足够了。她深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龙应台也一样,谁都一样。

很多人会想,同样是孩子和母亲,龙应台和孩子的关系为什么那么不一样,难道华飞和华安不爱母亲吗?我想不是的,只不过在这个年纪,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不一样的表达方法罢了。

其实龙应台也在《十七岁》一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我读完后发现,每个家庭都很相似,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往往是从小时候的依赖到青春期的疏远,最后到父母老年时期又回到小时候的那样关系密切,只不过换成了父母依赖着你……

这是不同的感情,却是同一种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又读起这句话,又想起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华安、华飞与母亲龙应台,还是龙应台与母亲,这是不同的感情,却是同一种爱。

篇五:目送读后感1000字

在一个寂寥无声的夜晚,我拿出一本书,翻开有些泛黄褶皱的纸张,触摸书上的一字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写照,是生活的点滴,更是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当她的作品引领我在缤纷的情感世界细细品味时,我再次融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去。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朴素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身为一个平凡人的她如何去感慨这世间喜怒哀乐,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是我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落寞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直叩着我的灵魂。每一句话都值得发人深省,每一个字都值得回味留恋……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继续阅读“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颤抖,也是在追问未来的自己,或许将来的我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每每看到这里,我总是隐隐下定决心,坚信自己在长大后可以关心自己的家人,给予他们晚年的温暖。但是,真的只是在长大以后吗?有时,我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长起冲突,“解释”却迟迟不来。于是将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又试图从缝隙里找到那些没来得及被我维护的爱。矛盾的我也许和作者的孩子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长大,在“幼稚”与“成熟”间还缺失了一个机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就像现在的我,徘徊在对过去的缅怀与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之间。但我觉得,我会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尽管以后的生活里会迎来太多太多挫折与苦难,或是作为一个平凡人过完风平浪静的一生。我都会勇敢去面对,追求最真实的自己,肯定最好的自我。

我从书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那鲜明有力的字句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熟悉的书籍、笔静静地躺在洁白的书桌上,柔柔灯光散落在四周,待耳机里的一曲罢了,新的希望与黎明一定在不远处显现。

篇六:目送读后感1000字

王益强

我最近看了一本龙应台写的书,这本书非常精彩,令我回味无穷。我也是在老师的推荐下买的这本书。〃师生共读一本书,亲子共读一本书。〃也是这次老师让我们读《目送》的口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翻开书看到的第一眼,看完后,我呆坐在木椅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泪水在我的眼眶中打转,在灯光的照亮下,闪着无数的光芒。就算时光让我们追,我们还能追到什么呢?还能追回他们吗?能追回那段时光吗?不用想,我们就会回答:不能。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不要妄想未来。

在我们出去与同学玩时,他们总是在我们耳边唠叨,无不是什么时候回家和注意安全的语句,这时,我们却毅然迈出脚步去玩,他们看着我们坚定的背影,也只能盼望我们早点回家,或许跟《目送》中写得一样吧!我们只想用自己的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回老家,当我们要走时,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前面,当我回首一望,发现奶奶的双手不住地擦拭着眼泪。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如果这是最后的相别,你不论怎么离开,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如果这是最后的相别,你不论怎么离开,都不会有人为你留恋,你回头看到的是那孤独的房屋及凄凉的空气。也无人会为你的离开而牵挂,又有谁会目送我的离开。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我们承受着他们的不舍,他们不放心满眼的目光。但我们只管一心离开,可我们却不回头张望。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它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我发现不是它飞不过去,而是因为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不要为现在的过错而后悔,不要浪费他们对你的等待,对你的期望。

在上学期间,她总是在5:40起床为我做早餐,当我起床时已经6:00了,可早餐却还是那么地烫,我想,可能早餐还带着余温,而烫是她给我的温暖,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我回家时,他们总是坐在餐桌上等着我们一起吃饭,从来都不急。有一次,我说:如果你们饿了,先吃,不需要等我,不要饿着了。他们却回答:你不回来,我们就不饿。这句话,带着多少的温暖,我的鼻尖不由得酸了起来,眼泪也在眼眶中打转。

我们都在才是家,这是一个宣传片最后的一句话,我不希望这是最后的一次想见,最后的一次目送,希望你的等待让我更加坚强。我只想对从前的自己说一声我不后悔,不想说我后悔,后悔来不及,一定不要后悔。

篇七:目送读后感1000字

那本书讲述了父母亲情、闺蜜友情,每一个篇章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没错!它就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目送》。

有一种舍不得你走叫《胭脂》。“妈,我明天我就要走了。”她也许正用空蒙蒙的眼睛看着窗外的天,这时立马把脸转过来,慌张的看着我,“要走了,什么要走呢?”这个场景多么熟悉,每次去外婆家,临走时,外婆总是那么说“这不才刚来吗?着急回去干嘛?再玩儿会儿。”,每次我们必须离开时,从后车窗回望,准能看见她那孤单落寞的身影。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也会这样吧!

有一种铁闺蜜叫《牵挂》。“拜托,洗衣机里有洗过的衣服,忘了拿出来晾了,请你处理!”“还有冰箱里过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你要保重,要保重!”这是闺蜜间最平常的对话。我也有好几个好闺蜜,我们相识七年了,这七年里我们吵过,闹过,但更多的是幸福着,我为有这些闺蜜而幸福。她们在我难受时就会陪在我身边,在我开心时,总会有她们与我一同分享喜悦;我们中一人获了奖,其他人便都像是自己得了奖状那样开心自豪,这大概就是闺蜜吧!

有一个温暖的家叫《寒色》。家是什么?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了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是啊,这都是家,是一个温暖的栖息所,是累了可以回去休息,痛了可以回去治愈,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如果人是一片叶子,那家就是那棵遮蔽风雨的大树,如果人是一条鱼,那家就是那片温暖自由的海洋,如果人是一叶小舟,那家就是那个风平浪静的港湾

有一种遗憾叫《如果》。每个人都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谁都无法改变。如果有一天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许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在他年轻时逼他少抽点烟?如果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许会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控制着他少喝点酒?如果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许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留在他身边?可抱怨和后悔又有何用?我们都清楚的明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趁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就从今日开始行动吧!多么希望亲人,能永远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呀。

有一种担忧叫《牵挂》。牵挂,因放心不下而想念。放心不下,是啊,年幼的时候,父母在出门前提醒我们带好钥匙,却总是放心不下,一遍又一遍的询问;在快要下雨时提醒我们带伞,却总是放心不下,再打个电话确定一下;我们出门在外时总放心不下我们的衣食住行,“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呀?住在哪里”?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字眼,父母年迈时,人生就会反转,给父母打电话时总会问,“最近身体怎么样啊?没感冒吧,加没加厚衣服啊?自己做没做饭啊?”幸福在彼此的牵挂中流淌。

目送着你远去,情愫却在我心中蔓延开来。

篇八:目送读后感1000字

在早晨浅浅的阳光里,我看见行道树的影儿散落一地,零零点点碎碎。太阳一步一步地升起,懒懒的鸟儿也登上枝头,叽叽喳喳啾啾。树儿披着夕阳的光,像夕阳中的新娘。繁星点点带来夜的光芒。等着时间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样的时间模式,重复着每一天,每一年。无言,稍纵,即逝。今天的阳光,明天便是不一样的,时间在流转,带着世间的万物悄无声息地做着变化,时间会包装一切。以至于让我们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蹉跎,所以我们被时间迷惑,还是一如既往的挥霍。悄悄,在弹指间溜走,抓不住他,后悔莫及。

时间让小生命成长,时间又让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长大,祖母的老去,让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机;让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亲爱的人永远是用他们的背影对着她,我的亲人又何尝不是背对着我?我想,母亲有一天或许也会忘记我是谁,也会指着电话机,傻傻地盼望孩子的归来;我想,我也会哼歌轻轻拥她入睡,那么甜美;我也会帮爱美的她化妆,轻轻打扮便把她变做美丽的模样,惊喜地说一声“你多漂亮”;我会环抱她的身躯,在她耍小脾气的时候填颗糖放去她的嘴里。顺便回想,儿时,我怎样在这伟大的女人怀中徜徉。会觉得他更加的美丽,更加的惹人疼爱。

两个年头之前,最爱的祖母离开了我。悲伤笼罩了心头,看不见乌云缝隙中的太阳。我曾经埋怨时间的无情,掠走我最爱的人。那些天,朝与暮之间,我选择逃避,逃避害人的时间,逃避无情的世界。只想与祖母在一起久一点,不要那样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会疼。越发的想起之前祖母与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轻时候也是个美人呢,芊芊细指撩动诱人的头发,只是时间让她变得不堪一击,一点点的岁月,让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泪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亲人会像祖母一样无声地离去,那样我的世界里,还会剩下什么?我想快点挣脱悲伤地束缚,我奔跑,满头大汗的时候,太阳一直陪在我的身边,我想,生命或许不完全是永恒的,也会老去,像时间一样,那无言地就这样远离。

我更加喜欢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胡同中,到处洋溢着醉人的芳香,在心中,这是花园,满载儿时的梦。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盖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不让家变的冷清,不让家变得寂寞。让家被时间破坏的轻一点,存活的更长久一点。

静静的深夜,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苍穹中还有一弯明月,难以入眠的我总是幻想明天的未来,此时的现在。等待时间的久一点,让我诠释生命的美妙。飒飒的风,总是那么惹人爱,带来清凉,带来时间的安排。风儿,在身边久一点吧,让我感觉到你的存在。

轻轻的时间,潺潺地漏,一点一点的不停息;生命伴随着时间老去,他们像是一对甜蜜的恋人,一起走向长久。

我想我没有和时间谈判的资格。我不忍去碰心里最柔弱的地方,是时间,是生命,是悄悄的离开,是努力让他长久一点。

篇九:目送读后感1000字

面容用来盛放微笑,而背影用来粘连目光。

——题记

望了望墙角拥挤的书柜,我将一摞新书放在书桌上。第一本是《目送》。目光流离,墙上的万年历已将近撕去一半。今天,是农历谷雨。视线停滞在底部一行清晰的楷体小字:“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夏至之后,我才有机会掸去书上覆罩的薄薄灰尘。翻动着书页,我犹如成为一个隐形的观众,凝神注视,龙应台在拥有女儿与母亲这双重身份时所做的一切:给母亲描黛眉,抹胭脂,点口脂;替父亲擦拭残留的污渍,买棉衣棉鞋;为孩子制作点心,接送上下课……在她行云流水的文字间,我们知道了三代人的故事,他们像是三条曲线,不管距离多远,都会在某个时刻交错重合,遗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与震撼。

当曲线在无限靠拢时,总有些意外,使得它们加速般地峰回路转。当母亲与孩子再次相会时,那个熟悉的小人儿已经不知踪迹,换回来的,是一个比她还高,棱角分明的十七岁少年;当初那黑白分明,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也转变得深邃而深藏不露;以往黏人的小宝贝,如今,即使是同车,也会戴上耳机,把自己隔绝在另一个时空中,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

在青涩少年的岁月里,我们都开始任性地展现自己的“风格”:上街时,甩开了父母习惯性牵起的手;冬天的早晨,对递过来的衣服视而不见,头也不回地奔向晨雾中。当我们为自己这种彰显成熟的行为而沾沾自喜时,父母不会多说什么,他们会偷偷把衣服藏进书包,在清晨准备好营养具备的丰盛早餐。默默地做着一切。天底下的父母,在我们不会察觉的地方,都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

曾在《读者》看到过一篇同名文章,其中的一句话,我将它选作文章的题记。相似的处境,相似的目送。龙应台告诉我们的是,不必追,而这位作者却告诉我们,自己走下去。

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得到了想要的一些,却失去了不想失去的一些。那熟悉的背影与面容中所承载的离别、怀念与重逢,铸就了我们在未来的目送中,所赋予的形象。

可是。习惯于被目送的我们,有曾注意过身后的一切吗?当我第一次在目送中回首时,心中,有了异样的感觉。

我的外婆与我们分居两地。因此,只有在假期中,工作繁忙的父母才会把我送到外婆那儿。外婆并不善表达,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在炎热的夏天,她会及时的端上一盘爽甜的西瓜。然后,继续手中的针线活。时不时,还会抬头看看我,嘴角处,是浅浅的微笑。

每当我不得不回杭州时,外婆也不会多挽留,只是默默地帮我收拾好行李,再将我送上到车站的计程车。透过车窗,我看到她眼底的不舍。就在车子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我猛然想起,还有一个箱子落在了外婆家,又折了回去。在接近时,没想到,我看见,外婆依旧站在屋外的那颗大树下,姿势没多大变化。我知道,她的腿一直不怎么好。她看到我,脸上的惊喜再也隐藏不住了,笑容绽放。事后,我问司机,司机回答说,当时,我们已经行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听到回答,忆起那个树下的人影时,我的眼睛里,不知何时,蒙上一层薄薄的水雾。

每次,在我们离家时,有没有注意到背后的人一直目送着你消失,收入眼底的,只有父母那的模糊身影。脸上的表情,仿佛一直笼罩在偌大的阴影中,是真的如此?还是我们一直,不曾留意。

龙应台在自己当了母亲后,才明白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她后悔,想弥补,因此,才在他们风烛残年之时,尽了最大努力,令他们能不留遗憾。龙应台知道,我们也将会知道,在被目送中成长,纵然,只有失去才会懂得珍惜。

当父母站立在我们的背后,在目送中,凝进他们的无限爱意。当时光流转,我们的位置进行转变,做着当年相同的事情时,所有人心里都清明如镜。有时,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那一次的暮然回首。稍纵即逝间,无须再,来去匆匆。

篇十:目送读后感1000字

李斯盛

我第一次接触《目送》这本书是在小学六年级老师的推荐下了解的,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觉得当我细心阅读这本书时原本躁动的心情变得平静无比,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当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多了一分感动,内心波澜起伏

作者选取了三个目送的片段。作为母亲的龙应台送儿子华安去上小学,目送“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那时的儿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不断地回头”;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做交换生,在机场告别时已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接着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又回忆起重病父亲离去的背影,以及目送棺木中的父亲进入火葬场的炉门,希望铭记最后一次的目送。母亲目送的是儿子与父亲的背影,同时她目送着的也是一个人的人生。人生的规律是自然的,不是孩子已不再爱你,也不是父亲不接受你的爱。只是,爱的深度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的理解,旷达的接受,理解每个人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伤逝,慢慢地领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眼睁睁的目送中,有多少不舍,多少感怀。所有凝视的瞬间,是人生最柔弱的时刻,仿佛随着远去那个人的背影,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也随之远去。当龙应台在说“不必追”三个字的时候,透着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和感伤,却也有一种毅然的勇气与放手的坚定。

在《目送》这本书中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脆弱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

有时候,你会去看一本书,是因为它本身文字流淌之美,是因为它的文字触及了你的心灵深处的记忆,是因为它带给你别样的思考和感触。更值得一提的是《目送》这本书亦收录了龙应台“怀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在各地捕捉的深有韵味的人生风景,这些照片也是她对花枝春满人生的另一种凝视,是她心的批注,眼的旁白,是定格瞬间的稍纵即逝。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在光阴的故事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当我们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我们都会收获新的感受,收到更多的启发。

篇十一:目送读后感10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的《目送》一书,字行间流露着让人不禁触景生情的感动与亲情。而在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龙应台与父亲之间的亲情。

父亲,是一位慈爱、关心女儿但又孤单,寂寞的老人。他全心全意地陪伴着女儿,但却只能“目送”她的走远。女儿由于工作的繁忙又或自己家庭的琐事,不能陪伴父亲,从以下这一段便可以看出两者的矛盾。

“‘礼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开同学会?’他突然在后面大声对你说,隔着正在徐徐关上的铁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你想他可能没听见你‘没时间’的回答。”

读完这一段,我不禁触目伤怀,“大声说”、“徐徐关上的铁门”、“没时间”等字眼,让我触景生情。父亲想与女儿一起去同学会,唯恐女儿不愿,直到最后才鼓足了勇气大声说,但最后仍遭到女儿的冷漠拒绝,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的时候,父亲心中多么失落与孤寂,这样的场景直击我的心房,让我感到凄入肝脾。为龙应台父亲难过的心情感到伤感,同时也为龙应台的工作繁忙感到无奈。是的,在现代社会中,有多少儿女也同样如此为了奔波劳碌工作而不能陪伴父母,甚至不能陪他们吃顿饭?这种遗憾,也许只有年迈的父亲才能体会吧。

而不珍惜年轻的时光,待到父亲的油尽灯枯时,再想回头挽回以前的点点滴滴,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你要陪他出去散步,发现他无法从沙发里站立起来。他的身体微微向右倾斜,口涎也就从右边的嘴角流出。他必须由你用两只手臂去拉,才能从沙发里起身。他的腿不听脑的指挥,所以脚步怎么都迈不出去。他的手,发抖。”

这一段则讲述了龙应台想陪伴父亲出去散步,却发现父亲已不再年轻了,他变得瘦弱、年迈,甚至不能行走。“口涎从右边的嘴角流出”、“无法从沙发里站起来”、“发抖的手”都指向着同一个事实——父亲已不再健壮了,父亲年轻的时光已经逝去,他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龙应台可能想起,是时候该陪陪父亲了,但当她回来时,却只能“目送”着父亲的离去了。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注视》这一篇中,有一段让人伤感得落泪的字语:

“他的嘴不能言语,他的眼睛不能传神,他的手不能动弹,他的心跳愈来愈微弱,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与你们感应的密码,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恋,他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想爱……”

这是父亲濒临死亡的时刻,死神在父亲的身上环绕,他心中的确不舍,他想儿女、妻子、朋友、亲人,而他失去的,是与你们感应的密码。死亡像一把锁,人们拼尽了平生的气力渴望去打开,但父亲却失去了与亲人们感应的密码。那些悲伤的字句,真是透骨酸心。

龙应台的《目送》一书,是一本生死笔记,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它深邃、忧伤、美丽、伤感。亲情的那些感人心脾的瞬间,真真正正地打动了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龙应台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或许正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年老父母亲的愿望,也许只是希望我们多多陪伴他们,放下工作,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多陪陪父亲去散心;多帮帮母亲的家务,别在“目送”父母亲离去时,还抱有遗憾。

《目送》所倾诉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